蟲咬皮炎又名嬰兒丘疹性皮炎或丘疹性蕁麻疹,常見于嬰幼兒和兒童,也可見于成人。好發于腰、臀部和四肢伸面。春、夏、秋季多見,季節發病率比較高,一般預后比較好。可由螨蟲、蚊、蠓、臭蟲、跳蚤、蜂、蜱等昆蟲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由于昆蟲種類的不同和機體反應性的差異,可引起叮咬處不同的皮膚反應。昆蟲叮咬時注入皮膚的唾液可能是致敏原,皮膚被多次叮咬會產生耐受而出現脫敏現象,故蟲咬皮炎癥狀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
一、蟲咬皮炎發生后,皮損特點是什么樣的?

常表現為紡錘形鮮紅色風團樣損害,皮損的長軸多與皮紋平行,其中央常有小水皰,有的出現偽足。常成批發生,數目不定,多群集或條紋狀分布,較少融合,紅斑和水腫常在短期內消退,留有堅實性丘疹。
有的皮疹在水腫性紅斑的基礎上很快出現大皰,張力高,呈半球形,周圍無紅暈。此種皮損常見于嬰幼兒,且劇癢。
如果搔抓后表皮剝脫或者水皰抓破形成結痂,皮損逐漸消退,留有短暫淺褐色色素沉著。病程一般7-10天,可繼發感染而使病程延長。嚴重程度與昆蟲種類、數量和患者敏感性相關。
二、不同昆蟲叮咬后,皮膚有哪些不同的表現?
1、螨蟲皮炎:皮損為水腫性風團樣丘疹、丘皰疹或瘀斑,其上有小水皰,偶爾為大皰,常伴有抓痕與結痂。嚴重者可出現頭痛、關節痛、發熱、乏力、惡心等全身癥狀,個別患者可發生哮喘、蛋白尿,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2、蚊蟲叮咬:被蚊蟲叮咬后可毫無反應,或在皮膚上出現瘀點、風團、丘疹或瘀斑,自覺劇癢。嬰幼兒被叮咬后可發生血管性水腫,包皮、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嚴重者發生即刻過敏反應、延遲過敏反應甚至全身反應。初到疫區者常發生風團樣丘疹,可延續1周左右。

3、蠓叮咬:叮咬后局部出現瘀點和黃豆大小的風團,奇癢,個別發生水皰,甚至引起丘疹性蕁麻疹。

4、隱翅蟲皮炎皮損呈線狀或條索狀紅腫,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皰或膿皰,自覺灼熱、疼痛。

5、桑毛蟲皮炎皮損為綠豆到黃豆大小的紅色斑丘疹、丘皰疹或風團,劇癢。

6、松毛蟲皮炎皮損為斑疹、風團,間有丘疹、水皰、膿皰、皮下結節等,不少患者有關節紅腫疼痛。但膿液培養無細菌生長。

7、臭蟲叮咬:叮咬后數小時可出現風團樣丘疹和瘙癢,皮損中央有針尖大小瘀點、水皰、大片紅斑或紫癜,伴有劇烈瘙癢和疼痛。臭蟲可在一晚上多次叮咬,形成線狀損害,常因搔抓而致色素沉著。

8、跳蚤叮咬:跳蚤一般在人體停留數分鐘到數小時,在吸血處形成帶出血點的紅色斑丘疹,損害常成群分布。對蚤唾液過敏者可有水皰、紅斑或紫癜。

9、蜂蜇傷:蜂蜇后局部立即明顯疼痛、燒灼感及癢感,很快出現紅腫,中央有一瘀點,甚至形成水皰、大皰損害,偶可引起組織壞死。被多數蜂蜇傷時,可產生大面積腫脹,少數有惡心、嘔吐、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由于組胺作用可產生腫脹性紅斑、風團、血管性水腫,嚴重者發生過敏性休克。蜇傷后7~14天可發生血清病樣遲發型過敏反應(如發熱、蕁麻疹及關節痛)。

10、蜱叮咬:叮咬時不覺疼痛,1~2天后輕者局部紅斑,中央有一蟲咬的瘀點或瘀斑,重者瘀點周圍紅斑出現水腫或丘疹、水皰,可伴有畏寒、發熱、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蜱咬熱”癥狀。后期可出現結節,抓破后形成潰瘍。

三、如何預防蟲咬皮炎?
注意個人和職業防護,避免與寵物、家禽接觸,野外穿長衣袖并扎緊袖口褲管等。可用含除蟲菊酯類的殺蟲劑對環境消毒。高敏人群應隨身攜帶急救藥盒。
四、如何治療蟲咬皮炎?
如果癥狀比較輕,盡量避免搔抓,可用冷水和冰塊冷敷,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 如果癥狀較重,可外用含激素、抗組胺成分的軟膏等止癢并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注意,如果皮膚有破損,要盡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驅蚊藥水。如果皮疹數目較多且瘙癢明顯,可口服抗組胺藥物。 如果癥狀持續加重,有全身癥狀者可能還需要口服抗生素。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診,聽取專業皮膚科醫生的建議,規范治療。
蜂蜇后應立即將毒刺拔除并擠出毒液,再用水沖洗,局部用冰塊或冷濕敷;中毒嚴重有明顯全身癥狀者應積極搶救。
發現蜱叮咬皮膚時不可強行拔除,以免撕傷皮膚及將口器折斷在皮內,可用乙醚或局麻藥涂在蜱頭部,居家時可用酒精涂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輕輕拉出并消毒傷口。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燙蜱蟲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若口器殘存則需局麻后手術取出。繼發細菌感染應局部或系統應用抗生素。
2025.04.15
2025.04.15
2025.02.17
2025.01.13
2024.10.29
2024.09.20
2024.09.04
2024.08.12
2024.07.19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