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檢查在醫療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DR、CT、MRI、PET-CT、ECT、B超等,目前DR、B超和CT應用較為廣泛。人們到醫院就診時,如果是外傷,醫生會讓拍片看有無骨折,頭痛時讓拍顱腦CT,就連體檢時也會有放射檢查項目,甚至有些受檢者會增加胸部CT。然而,還有很多人不太了解放射檢查方法,認為它們有輻射,對身體有傷害,心存戒備,甚至體檢時刻意放棄放射檢查項目。那么常見輻射有哪些?對人體健康有什么影響?常見影像檢查方法的輻射情況?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常見輻射的分類
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作用于人體的輻射可分為兩大類: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
1、天然輻射:天然本底照射如:宇宙射線、地球輻射(在空氣、水、巖石、土壤中不同程度存在放射性核素)、燃煤發電、地熱能生產、磷酸鹽開采、增加的室內照射等。
2、人工輻射:核爆炸、核能開采(鈾礦開采、運輸等)、醫療照射、輻射發光產品、電子電器、煙霧探測器等。

據統計人類受到的放射性照射82%來自于天然環境,17%來自于醫療照射,其他活動只有大約1%。各種電離輻射和放射性核素在醫學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使醫療照射在公眾受到的人工輻射中居于首位。
二、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輻射對人體的危害要根據輻射量大小來判斷。若是輕微輻射損傷一般沒有明顯的反應,若長時間接受大劑量輻射,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骨骼:輻射可直接影響成長過程中的骨骼發育,導致發育畸形等;
2、視力:輻射可影響視力發育,導致視力下降,甚至造成視網膜脫落、白內障等;
3、生育:過量輻射可能影響生育,導致孕婦流產、不孕、畸胎等;還可使精子質量下降,性狀改變,甚至導致不育癥的發生;
4、其他:長期大劑量輻射,可對人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造成傷害,可能誘發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甚至癌癥。
三、常見影像檢查方法的輻射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正常人體每年接受輻射劑量限值: 5msv/a(不包括天然本底輻射和醫療輻射),放射性工作者的職業劑量限值:50msv/a。
我們來看一下常見影像檢查方法的輻射劑量:X線胸片約0.05msv/次,核醫學ECT 1~5msv/次,頭部CT約 2msv/次,胸部CT約 7msv/次,PET-CT 13-32msv/次,B超和核磁共振是沒有輻射的。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一直處于低劑量輻射的環境中,大多數情況下輻射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即使一次PET-CT檢查的輻射量也低于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標準,但是對于嬰幼兒及孕婦還是不建議做放射影像檢查。所以,正常受檢者大可不必對影像學檢查過于緊張,遵醫囑就可以啦。
2025.04.15
2025.04.15
2025.02.17
2025.01.13
2024.10.29
2024.09.20
2024.09.04
2024.08.12
2024.07.19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