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衛組織非洲區發布2021年度回顧
日前,世衛組織發布了非洲區年度記事回顧報告,又一個充滿挑戰的一年結束了。
由于受新型冠狀病毒變異和向非洲大陸交付疫苗數量不足的雙重影響,導致了疫苗接種滯后,新冠疫情繼續上升。
同時,非洲區還面臨包括霍亂、埃博拉、馬爾堡出血熱和腦膜炎等一系列其他重大衛生緊急情況。但通過專業有效的應急處置,這些疾病的爆發得到了成功的控制。
面對挑戰,非洲區仍在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應用、新型冠狀病毒疾病基因組測序和疫苗接種、以及消除科特迪瓦錐蟲病和岡比亞的沙眼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來自世衛組織非洲區網站:
https://www.afro.who.int/our-work-2021
2.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理事會批準資助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推廣瘧疾疫苗
非洲是全球瘧疾負擔最重的地區,近日,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董事會批準了一個瘧疾疫苗接種項目,將于2022-2025年投入1.557億美元,以支持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采購和使用瘧疾疫苗,助力非洲地區降低兒童患瘧疾的死亡率。
Gavi理事會主席José Manuel Barroso高興地說:“由于全球衛生界的共同努力,我們有了更好的武器(瘧疾疫苗)來應對這一致命疾病,一旦疫苗大規模推出,我們將能夠幫助保護數百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則認為這一決定是歷史性的,這一決定將確保更多處于危險中的兒童得到保護,這種拯救生命疫苗的使用,將進一步提升瘧疾防護措施的效能。
來自Gavi和WHO網站:
3. 世衛組織和全球基金警告不平等將阻礙消除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的進展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防治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首次發布了一份新的報告,系統地評估了全球針對“艾滋病毒、結核病和瘧疾”防治中的不平等狀況。
報告使用最新的全球數據,分析多達186個國家的32項健康指標,顯示不平等已成為全球國家實現消除艾滋病毒、結核病和瘧疾防治目標和指標的障礙。盡管過去十年全球艾滋病毒、結核病和瘧疾指標有所改善,但在最貧窮、受教育程度最低和農村群體仍處于不利地位。
世衛組織總干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博士說: “盡管在擴大衛生服務和預防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幫助窮人、農村人口和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口,以確保他們的生存與健康。”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網站:
4. 《科學》公布2021年度科學突破
近日 ,《科學》公布了2021年度科學突破。他們分別是:
1. 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結構
今年7月,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團隊深度思維宣布,他們利用人工智能軟件程序——阿爾法折疊預測了人類表達的蛋白質結構和20種生物的蛋白質組。下一步,人工智能有望預測這些蛋白質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
2. 解密古老泥土DNA寶庫
從化石中提取的 DNA 改變了人類和動物進化的研究,揭示了未知的關系,追蹤了早期的遷徙,揭示了古代不同物種間的交流情況。
3. 實現歷史性核聚變突破
8月,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產生了一種聚變反應,這種反應產生的能量比點燃它所需的激光能量更多。
4. 抗新冠強效藥出現
疫苗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斗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治療新藥的發現——抗病毒藥物,在感染早期服用可以預防疾病相關癥狀和降低疾病所致死亡。
5. 搖頭丸減輕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
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發現,3,4-亞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也就是常說的“搖頭丸”,顯著減輕了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患者的癥狀。
6. 單克隆抗體治療傳染性疾病
今年,單克隆抗體 (mAb)開始在對抗新冠病毒和其他威脅生命的病原體,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瘧疾寄生蟲等方面顯現出效果。
7. “洞察”號首次揭示火星內部結構
自“扎根”火星以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其著陸點測量了大約733次地震。科學家基于其中35次地震的數據,揭示了火星的內部結構,估計了火星地核的大小、地幔的結構和地殼的厚度。
8.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出現“裂縫”
4月7日,美國費米實驗室進行的繆子反常磁矩實驗顯示,繆子的行為與標準模型理論預測不相符。
9. 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對人類療效首次證明
基因編輯工具CRISPR于2020年首次顯現出或可治愈鐮狀細胞病和β—地中海貧血癥患者。
10. 體外胚胎培養為早期發育研究打開新窗戶
對早期胚胎發育的深入了解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流產和出生缺陷,并幫助他們研究體外人工受精方案。但是,法律、實踐和倫理等方面限制了對人類胚胎的研究。今年,科學家們公布了一些潛在的替代品:由人類干細胞或重編程的成人細胞制成的胚胎復制品,在小鼠胚胎中發育觀察了更長時間。
來自Science和中國科學院網站: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breakthrough-2021#section_video;
https://www.cas.cn/kj/202112/t20211220_4818842.shtml
5. 《自然》評選出2021年度科學事件
日前,《自然》雜志選出了今年科學和研究的決定性時刻,他們分別是:
1. 新型冠狀病毒變種威脅的疫苗保護
這一年從開始到結束,研究人員都在與新冠病毒賽跑,競相了解更多有關正在全球傳播的病毒變種的信息。目前已經出現了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等病毒變異體。病毒變異體明顯降低了疫苗免疫力,但疫苗劑量的調整,加強注射等措施則改善了這種情況。
2. 火星探索
2月18日,美國宇航局“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上,開啟了火星探索的新時代。5月15日,中國的“祝融”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作為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的一部分,“祝融”號在火星北半球以前未開發的地區收集了大量地質數據。
3. μ介子為物理學研究打開大門
4月7日,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參與μ介子g-2實驗的研究人員報告說,μ介子比最初預測的更具磁性。
4. 阿爾茨海默氏癥藥物審批起風波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了18年來首個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新藥,這讓受到這種毀滅性疾病影響的人們感到興奮,但也激怒了一些研究人員。
5. 基因編輯技術首次用于人體試驗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自問世以來,一直被視為治療疾病的規則改變者。但是,要使這個夢想成為現實,對許多疾病而言,需要研究人員成功地將CRISPR-cas9植入人體,并證明它安全有效地編輯了唯一的目標基因。
6. 人工智能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
英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 7月宣布,已經使用人工智能系統預測了人類表達的蛋白質結構,以及20種生物完整的蛋白質組。這種被稱為Alpha Fold的算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準確地預測了蛋白質的結構。
7. 是否接種加強針
一些富裕的國家從2021年年中開始認真考慮向已經完全接種新冠疫苗的人群注射加強針,研究人員開始質疑是否有必要采取這一措施。
8. IPCC:極端天氣將更加頻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8年來首次對氣候科學進行了綜合評估,描繪了一幅殘酷但清晰的地球健康狀況圖景:如果各國政府不采取行動制止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對全世界社區造成破壞的創紀錄的干旱、野火和洪水只會變得更糟。
9.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峰會
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政治家們宣布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承諾;同時,經過幾天談判后,同意需要進一步減排,以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
來Nature和中國科學院網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734-6;
https://www.cas.cn/kj/202112/t20211220_4818849.shtml
2023.12.18
2023.12.18
2022.12.09
2022.11.08
2022.10.14
2022.09.07
2022.09.07
2022.07.14
2022.07.08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