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血吸蟲是非洲流行的泌尿生殖系統血吸蟲病病原體,7-15 歲學齡兒童為最易感人群,也是血吸蟲病防控的重點關注對象。對埃及血吸蟲病的診斷仍然依賴病原體蟲卵的識別,該方法耗時耗力、專業技能要求高且敏感度和準確性較差,亟需發展高通量快速檢測方法。近日,我所在國際知名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發表了題為 “Preliminary screening of urinary host protein biomarkers for Schistosomiasis haematobium: A proteome profiling study identifying candidate diagnostic target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的研究性論著,探索了與埃及血吸蟲病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并將其作為推進診斷和檢測的一個新途徑。
本研究從桑給巴爾招募了135名7-15歲的兒童,采用數據非依賴采集(DIA)蛋白質組學結合機器學習的方法,從埃及血吸蟲感染者的尿液樣本中識別潛在的生物標志物。蛋白質組學分析顯示,感染組和對照組分別鑒定出961種、860種宿主蛋白質,其中269種存在差異性表達。同時,采用機器學習區分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的生物標志物,訓練的6個機器學習模型 ROC 曲線下面積(AUC)均超90%。經人群樣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驗證,結果顯示SYNPO2、CD276、異質核核糖核蛋白 M(hnRNPM)在感染組表達顯著降低,α2 巨球蛋白(α2M)、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CAT)顯著升高。
該研究證實了尿液蛋白質組學結合機器學習識別埃及血吸蟲感染生物標志物的可行性,提供了高風險人群的全面尿液蛋白質圖譜,并確定上述五種蛋白作為潛在診斷標志物。這一研究發現,對流行區早期篩查和非流行地區輸入性病例監測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黃玉政研究員、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楊坤研究員和上海大學董昕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醫科大學已畢業研究生劉益昀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原文鏈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13429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1
2025.09.01
2025.08.18
2025.07.22
2025.07.17
2025.06.12
2025.06.09
2025.05.12